沒最後這五分鐘,影帝這地要白種了 加载评论...
影說  肉叔電影  2024-01-19 22:34
影帝種地,種出申奧片?
還得是他,"雜種"(Bastarden)
別誤會,「雜種」是麥叔(麥斯·米克爾森)新片名。
去年,惜敗威尼斯金獅四個月後,他成功拿下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也是麥子本人拿到的第二個歐洲電影獎影帝,延續了《酒精計劃》的輝煌),電影也代表丹麥競爭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這部片其實有兩版片名。
本土版「Bastarden」。
在丹麥語里,是非婚生子(私生子的意思,中文譯名延伸為「雜種」,倒也不算離題。
國際(英美等)版卻是另一種畫風:The promised land,意「樂土」
「雜種」是麥叔飾演男主卡倫的身份,「樂土」是他的目標。
電影全片約2小時,改編自丹麥作家伊達·耶森的小說《上尉與安·芭芭拉》,講述人到中年的卡倫如何在一毛不拔的荒原,種地,鬥地主,試圖實現自我身份的躍遷。
一部小人物的史詩片。
電影敘事冷峻,略帶沉悶,要不是有最後這五分鐘,麥叔這地差點要白種。
有請@穿Prada的南瓜,為咱好好嘮嘮。
01
十八世紀的丹麥有多慘?
國庫空虛,糧草匱乏。
為了增加稅收,王室試圖派人駐紮荒原,開荒種糧,馴化殖民,卻無一人凱旋。
因為0到1的難度就在那裡。
這一點不論你是互聯網員工,自媒體博主,還是食人魔,都避無可避。
哦不好意思放錯圖。
退役軍人卡倫,25年軍營生活后,掙到上尉軍銜,他響應國王號召,申請去開墾日德蘭荒原。
這片荒原佔據丹麥1/3的土地,卻因為土質貧瘠無法耕種。
卡倫卻偏不信這個邪。
任何土地都可以耕種
麥子叔看上去老了不少。
但好在一樣帥,也一樣實幹。
他相信只要肯下基層深入群眾,公司就不會虧待骨幹,更何況是國企。
自己雜種變貴族的逆襲神話,一定能實現。
-賜予我附帶領地和僕人的貴族頭銜
假設你是大臣。
有個退役軍人上門請命,成本自付,主動領了你正頭疼的KPI,只要事成之後給個title,獎金好說。
何樂而不為啊。
說干就干。
卡倫來到渺無人煙的荒原,這裡位於歐洲北部,一望無垠。
白天。
他手動開荒,用最原始的方法感受土壤的濕潤、肥沃程度。
夜晚,他就睡在荒原里,遇到土匪搶劫,順手就收了人頭。
「我能」。
卡倫flag既出,自然有關就過。
要求支援,基層的人划水,忍了;
雇傭工人,被下屬甩臉子,算了。
我菊花都鬆了
不能舟車勞頓

甩臉子這女人,原本是個地主家的女傭(阿曼達·科林飾演,相當精彩
和丈夫結婚後私奔,為圖庇佑,夫妻倆零報酬給卡倫打工。


種地創業的過程非常艱苦。
哪怕有了幾個工人,教堂的神父也來幫忙。但從燒荒,施肥,再到耕種,每一步都充滿崎嶇。
夜裡,還有小偷光臨。
謝謝你這該死的雞!大人物!
但這不算什麼。
對卡倫來說,最大的麻煩,是他被附近的地主盯上了。
開荒很難。
如果卡倫失敗,他就會和之前那些人一樣,像荒原上的一粒風滾草,來去無痕。
但如果他成功。
這裡就將多出一位卡倫爵士,不僅與地主平起平坐,地方勢力也會重新洗牌。
深感威脅的地主,邀請卡倫共進晚餐,名為結交,實為刺探。
「你要請人開墾荒地?那豈不是破壞自然?」
「閣下這麼大房子難道是地里長出來的嗎?
卡倫名正言順,有國王的允許,有神秘技術。他堅信事在人為。
地主則自恃老錢,認為貧窮即原罪。下等人不該僭越,不該生出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心思。
前半段的宴席,是一場十八世紀的「丹麥夢」價值觀碰撞。
但來到後半段。
面對卡倫的鬆弛和自信,地主那層驕傲逐漸瓦解。
他最終破防,惡語相向。
卡倫,是貴族和女僕的私生子,一個沒有身份,不被認可的雜種。
他如此努力,不過是想比肩,甚至超越自己的父親。
晚宴上的羞辱,卡倫忍了。
可這忍耐沒什麼作用。
地主用自己的特權,警告了卡倫和他的工人們。
工人們嚇破膽。
強權之下,無人再敢靠近卡倫。
荒原的冬天即將來臨。
02
電影的史詩感,不來源於年代、場面、陣容。
而是佔據了電影至少一半敘事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土地
荒原遍地無用的灌木、石頭、沙地,無數躍躍欲試的前人敗興而歸,卡倫卻不信邪。
他和這片不毛之地一樣,遭受風霜,看似貧瘠,卻憋著一股不肯散的氣。
當卡倫第一次踏足荒原時,他為自己的破屋起了個名字:
國王之家。
意思很簡單。
他來開荒,是背負著國王的意志;所做的一切,皆代表國王的決定。
作為軍人,作為私生子,卡倫對權威從來抱有極高的崇尚與服從。
他希望能夠通過效忠國王平步青雲,彌補原生家庭欠缺的一切。
「國王之家」存在得越久,他離權力的中心就越近,他的身份也就越堅固。
-這片荒原屬於國王
所有未開墾的土地都屬於國王
-當殖民者來了,我們可以耕種整個荒原,國王會來拜訪我們

這一層意思的「樂土」,很好理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荒原,是宏大敘事的最後一枚拼圖。
卡倫想要的,是通過對君權的執行與順從,從而躋身上流。
在這塊巨大的蛋糕之上舐得一小塊奶油,實現最終幻想。
可惜,遠水解不了近渴。
地主既有錢,還是當地的法官,掌審判權。
所以他護不了自己的工人,讓管家的女傭成了寡婦。
也留不住沒什麼感情的土匪,只能勉強給那個偷雞的孤女做依靠。
收下棍子,按照吉卜賽人的規矩,你就是他們的一員。
從此。
卡倫、寡婦和孤女,組成了臨時的「一家三口」。
「國王之家」,擁有了自己的公主和王后。
——直到那一天。
漫長的寒冬來臨,「女兒」快要病死,需要營養。
作為「父親」,一邊是能做食物的種子,一邊是唯一一隻產奶的山羊,卡倫終究還是選擇了殺羊。
因為哪怕有了「家庭」,哪怕面臨全家吃不飽的危機。
但在幸福的現狀和模糊的未來之間。
他還是不願意動搖自己最後的希望,不願割捨自己的「上流幻想」。
 
土地不會騙人,你種下了什麼,付出了什麼,但凡有一線生機,它都會給你回應。
春天到來,種子發芽。
荒原上的綠意驚動了皇室,所有人都驚詫於一個無名小卒的成功。
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嗎?
我們花了五十年才走到這一步!
卡倫實現逆襲,電影圓滿結束?
當然不。
電影最後5分鐘,平靜地推翻了這次逆襲。
03
卡倫私生子的血統、出身的卑微,都是促使他實現逆襲的決心,也是故事反轉的前提。
所有的一切,都圍繞他複雜的內心活動展開,這也是「雜種」的由來。

這或許是正確答案。
但這不是唯一的答案。
p.s.再往下滑會涉及關鍵劇透,介意的滑慢點,或者先收藏,看完片繼續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電影的細節處——
會發現一些潛藏在緩慢敘事里,令人驚訝的「突兀」。
比如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講國王的使命。
但國王呢?
整部電影看下來,他從未露臉。
有的只是聲音、背影。
荒原上,當卡倫無數次用「王命」說服自己要堅持時,也總有人反駁,試圖擊碎他的堅持。
很顯然。
國王在整部電影里,是一個逐漸湮滅的意象
他代表的,是民對權力的盲目崇拜。
電影持續得越久,你越能感受到這種崇拜的虛弱。
在這裡,血緣大過能力
-我花了25年的時間成為授勛上尉
-25年?你知道貴族多久能成為上尉嗎?
6個月。
男人主宰女人。
-放開我!放開我!
(耳光)
錢權勝過情感。
當殖民們顯露出對孤女的歧視時,卡倫毫不猶豫把「女兒」送走。

權勢即正統,人名大於人命,平等是異端。
這樣的觀念遍布全國,傳遞到每一個勢力範圍的神經末端。
荒原上的土豆發芽前,卡倫和「妻女」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女兒發現了一隻小黑蟲。吉卜賽傳說里,這樣的蟲子會「吃人」。
卡倫笑她。
蟲子怎麼會吃人呢?人能捏死蟲子才對。
這當然不是一處無用的細節。
因為在卡倫被陷害后,國王對此不聞不問。彼時的鏡頭,又出現了這樣一隻黑蟲。
黑蟲代表的,是細小的力量。
可以是螻蟻,牲畜,或是最小單位的「人」。
它在傳說里或許可以「吃掉權力」,水能覆舟。
現實里,人們對權力的崇拜與服從的慣性,又豈會在一朝一夕間改變。
在看清這一切后,卡倫終於覺醒。
——他是「雜種」沒錯,可縱觀周圍,又何來純種?
誰是天生貴族,誰又有天生權勢?
比起卡倫,那個滿口髒話的地主不算雜種嗎?
尸位素餐的大臣不算嗎?昏庸的君王不算嗎?
那些歧視人的殖民者,踐踏女人的男人們,殺人的劊子手們。
蠻荒的強權,以及這一整片奴隸制存在的土地,難道都不算嗎?

答案,自在心中。
原來。
終究「雜種」不是真的卑賤,「樂土」也不屬於人民。
可我們都知道,故事的最後,無數個「雜種」彙集起來,總是可以尋求自己的處世之道,找到自己的伊甸園。
卡倫看著那一張輕飄飄的封爵證明,身邊空無一物。
來自遠方的認可,對他的人生好像並沒有幫助。
是啊,雜種是你們創造的,榮耀也是你們賜予的。
他一直在原點。
最後五分鐘,他依然是沒什麼生機的中年人。
究竟是想象中的畫面,還是他真的孤注一擲,都不好說。
但能確定的是,從他走出荒原的那一刻起,雜種不復存在,樂土,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