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讓你擁有超乎想象的能量! 加载评论...
靈修  修行圈  2024-01-18 19:31
本文是曾採訪過劉豐、蔡志忠、朱清時等多位靈性老師的著名主持人——梁冬的修行體會,希望也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智慧啟迪!

我們要有生命的覺知和生命的決定。如此便會產生一絲生機,生機就是在絕望之後生出的,「你愛不愛我,我都愛你;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的那樣一種堅定和執著。

所以生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純正發心而來。你決定有,於是就有。你有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你就是上帝,你就是佛。

01

業力和願力,這沒法思考,只能選擇

我選擇願力驅動,因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陽主陰從。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用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有的人為什麼定得住?關鍵是他有願力,有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願力不是在神靈面前許願「你給我們多少錢,我就回來還願」,發願是拿自己整個生命與眾生交換的過程。

無論是地藏菩薩的十二大願,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講的都是怎麼樣利他。後來,我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當你真正全心全意地利他時,你會擁有超乎想象的能量。

其實,每個人都受制於他的業力,比如你的出生時間、童年教育背景、體質,甚至你的名字常常被叫所產生的對你的暗示。我們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符。

當然這並不是不可以改變,我後來去參加一個課程,那個老師就講,許多人都沒意識到透過後天的努力,尤其是心智模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可以整個改變你的命運。

所以才有了《了凡四訓》。而且當你發的願越大,越希望去為眾生服務的時候,你改變自己的推動力就越大。

02

生命的三個階段

生命一直被業力也就是過往的種種慣性所牽引,但是它也受到我們願力的作用。

我以前是個宿命論者,很相信業力對我們決定性的影響。甚至以此為借口,推脫自己努力的可能,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可能。

但是人過中年之後,反而藉由挫折生出一種坦然的發願。梁漱溟先生說過,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受慾望和恐懼的驅使去獲得很多東西,包括財富和權力,來避免自己受恐懼的困擾。

當獲得這些東西之後,他發現並沒有滿足,也並沒有免除恐懼,於是開始出離,甚至厭離,用消極的態度過清貧的生活。他離開人群,以為靠獨自的修行可以改善這一切。

當他持續往前走的時候,他發現這種出離的生活實在是無趣透頂,而且對自己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於是他又走到第三個境界,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到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沉靜,真誠地努力,盡人事知天命。

也不討論鬼神,也不隨便算命,按照一個讓自己的靈魂更完善更高級的方向去努力,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它唯一的結果就是到老的時候,不後悔。

至於做不做得到,已經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了。

這就是人生三重不同的境界。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發願,他就會發現他的生命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

而這種勃勃生機並不像孩童時期那樣受荷爾蒙和恐懼所籠罩或者驅使,而是更加緩慢而堅定地前行。

我認為這是儒家思想非常美妙的地方。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佛家也講發大願,道家也講「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實殊途同歸。

03

每次絕望背後都藏著一份生機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這個過程中的黑暗和絕望。有一句話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曾國藩說:「我每一天都特別累,最累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就坐在那裡看著絕望,看著累,看著一切的消耗,然後就等,等。」

然後「啪」,有一個很微弱的小火苗就會來,那個東西叫「一元來複」。就是說靜坐四刻,每一天靜坐四次,每次十五分鐘,體驗一元來複之仁心。

所以永遠不要絕望。因為只要在絕望到底部的時候,它就會反彈,觸底一定反彈。到頂的時候呢,一定往下走。這就是中國人經過了幾千年的研究和觀察,發現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那到底是什麼東西促使它反彈呢?是因為它總有一股生機在。它背後就是我們是不是對生機有一種類似於終極信仰的東西。就是說,你是不是願意相信一切都有生機,一切都有可能。

生機是什麼呢?它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微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如果你不去阻礙它,它就會慢慢長大,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又沒有了。

這就是《易經》里講的從「潛龍勿用」到「飛龍在天,群龍無首」,然後「亢龍有悔」。這個卦象實際是在說,這份生機在不停地變化。

所以到了任何最糟糕的情況,用普希金的話來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他在心裡看到的不是冬天,而是這樣的一個周期。

所謂的生機就是在絕望之後產生出來的,「你愛不愛我,我都愛你;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的那樣一種堅定和執著。

「處處見生機」——生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純正發心而來。你決定有,於是就有。你有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你就是上帝,你就是佛。

04

一切都大不過自由意志的選擇

生命的自主意識和自由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意識就是你的一念,也就是你的發願。

但是這個發願又不是簡單地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你這個願是不是能夠和一個巨大的能量連接。

你會發現,在成為菩薩之前,所有的菩薩全部都是有各種願望的。為什麼菩薩都要發願?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維度來思考願力和業力的關係。

生命是倒著走的,按正常情況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是裂變的,自由生長的,散亂的,是無序的。

而道是什麼呢?「反者,道之動」,就是從三到二,從二到一,從一到無的過程,是回來的過程,所以你就要從後天返回先天,道家反覆講這一件事。

其實生機就是那樣地對抗地心引力,對抗無序的意識。這意志從哪裡來?從決定中來,從願力中來。

所以,自由意志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有天晚上我家發生了一件事:我兒子在寫英文單詞作業,他媽媽說寫完之後就給他講故事。他媽媽的意思是寫完之後你自己念出來就是一個英語故事,卻沒有講清楚。

結果兒子寫完后兩個人發生了爭執,我就把兒子拎到旁邊,跟他說:「你學英語不是為了我們,你首先要知道這一點。以後你最喜歡的女孩用英語跟別的男孩談問題,你就插不上嘴,這有意思嗎?」

我舉了一個具體人的名字,他一下子就對上號了。他於是在那裡哭,他真的聽進去了,後來說趕緊給媽媽道歉去。

我久久不能平靜,怎麼剛才吵得天翻地覆,一秒鐘之後就沒事了?因為我在那一剎那間幫助他找到了他的自由意志,那是他要的——我要學英語,我要把它念出來,我要學好,否則以後就沒辦法跟這個女孩談戀愛。

這個故事,我覺得特別有指向性。一念成佛,一年成魔。差別在哪裡?一念之間,這個念是什麼?就是生命的覺知和生命的決定。

生命的決定,首先你要尊重他的生命業力,同時要轉他的業力到他的願力上去,先迎合,后引導。

這就是太極的力量,所以這兩者之間是不矛盾的,是你既要抓住他的業力、習慣,又要在一個恰當的點,以一個合適的機緣轉到他的自主和自覺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