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天機就隱藏在《道德經》和《黃帝內經》! 加载评论...
靈修  修行圈  2024-01-19 19:31

祖國的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從養生防病的角度提出的預防學思想,隨著各代醫家臨床的不斷實踐,「治未病」的卓越思想已成為中醫預防學、診斷學、治療學上的重要特色。

這一特色有四種含義:

一、未病先防。具體方法為「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靈樞·本神篇》)。再就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意為生活中,要及時避開外在的致病因素——邪賊之風,同時在情緒上要安寧恬靜,無貪慾妄念,身體的元氣就和順,精神不亂耗而內守,疾病也就無法侵襲了。

二、早期診斷。「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素問·刺執篇》)。請注意,古代聖醫告訴人們,為醫者一是要「善治」,二是要「見微得過」。所謂「善治」,是要求醫者必須有高超的醫療技術,把疾病消滅在萌芽期,使其不能漫延發展,層層深入,否則貽誤病機,難以治癒,還特別告誡道:「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所謂「見微得過」,乃是要求醫者能從微小的變化中得知疾病所在,為隨之而來的治療提供正確的依據。比如:「夫癰疽(包括癌症)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成也」(《靈樞·玉版》)。又如:「聖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靈樞·九宮八風》)。

三、早期治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靈樞·逆順》)。不僅要注重早期治療,還要掌握時機,把握病變規律施治,以便獲得好的療效,所謂「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四、既病防變。這是因為某一臟腑器官的病變,會影響到其它臟腑器官的病變,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而總起來說,「醫道雖繁,一言蔽之曰陰陽而已」(明代大醫家張景岳)。所謂「治病必求於本」,「本」即為陰陽。疾病者,不外乎失去陰陽平衡也。故診斷是為了弄清是「陰」病還是「陽」病,爾後再去調整之,使其重歸於相對的平衡,這就是「以平為期」的醫道。

至於說到「不病學」,則須提到筆者的神交之友——北京翁文章先生。翁氏認為,兩千多年來,中醫「治已病」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科學傳統。如果中醫能繼續發展《道德經》與《黃帝內經》的「不病學」,將有助於發揚光大中醫的科學傳統。然而中醫界至今對《黃帝內經》的「治未病」(即不病學)仍有誤解,其養生成就沒有大的突破就是證明。如果僅僅站在「治已病」的立場上行事,不去建立起「治未病」(不病學)的預防體系,並挖掘其深刻的內容,則是中醫界的最大最嚴重的失誤(當然,人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醫院則冷清了,這其中有個利益分配問題。但,生命比錢財更重要)。

常有人一聽《黃帝內經》,就認為那是搞中醫的人學的(包括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不知「不病學」是人生必須學習的重大課題,所以「不知則老」。從中學起學的是生物學和生理學,沒學過經絡學,更不知有「不病學」,人們從小就受這種片面性之害。要知道,學習中醫學是給人「治已病」,學習不病學是給自己「治未病」,而對身患重病惡症的人來說,《道德經》與《黃帝內經》則是「救命學」。歷史上有作為的風流人物,都「雖智大迷」,以三國時的曹操為例,53歲寫《龜雖壽》詩:「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他僅活了65歲,還談什麼壽限。「志在千里」云云至少已減去五百里,殺害名醫華佗更是愚蠢之極!而不病學、救命學與中醫學,都是我國偉大祖先創立的一門科學。

西方人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這門科學經歷過兩千多年的實踐檢驗,她是醫學界永放光輝的聖經。翁文章先生以前是一位國際關係學的專家,年過半百就有四次從死裡逃生的經歷,故深感生之不易,生而不病更難。后深研老子的《道德經》與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以十幾年之功探求不病,才找到祖先傳下來的「不病學」。其中甘苦,何止是一言難盡,簡直是一書難盡。

1987年10月翁氏突患心肌梗塞,北京阜外醫院的醫生說:「再晚一小時就無法搶救了」。出院后獲悉國內外均無法根治此病,而存活歲月又有限,加上大兒子還在上中學,二兒子弱智體弱,自己該怎麼辦?能否闖出一條自救之路?偶然間他看到東漢名醫華佗的一句話:「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真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給了他極大的啟迪,開始看到了出路。毫無疑問,惡疾就是血脈不流通造成的。於是,他自己研製疏通經絡的儀器,能無痛苦而又較快地消除痛點和壓痛點。

他知道,《黃帝內經》的「病安從來」與華佗的「病不得生」是一個意思。但老子的「復歸於嬰兒」又是什麼意思呢?開始不明白,讀了呂洞賓的《三寶心燈》后才初步開竅。後來修鍊時,便閉目養神什麼也不想。當他對戰勝心臟病做到心中有數后,又想到該如何去對付中風和癌症。

1993年他提前病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道德經》與《黃帝內經》的研讀中。對專家學者的註譯,他獲益甚多。然而,反覆研究他們對「恬淡虛無」和「復歸於嬰兒」的理解,則看出他們沒有真實修鍊的體驗,乃紙上談「道」,故誤解甚至曲解很大。

從1995年春天開始,他對《道德經》逐章逐句反覆研究,弄明原意。到第二年春天寫出了《〈道德經〉初探》書稿。他自己也彷彿進入了一個驅散了重重迷霧的新天地。此後修鍊時,閉目養神什麼也不想時,自然出現一團紅光,身體進一步複壯了。

由此,他又有了感悟,閉目養神什麼也不想,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內景」。《黃帝內經》云:「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意為聰明人研究防病的共同規律,愚笨者則專找治病的不同現象;進一步而言,智者找朋友,找同一戰線;愚者找敵人,找分裂對抗。

翁文章先生問道:為什麼不把自己「愚者察異」轉化為「智者察同」?為什麼不把自己「不道早已」(筆者註:河上公對老子此言解釋說:「不行道者早死」)轉化為「長生久視」?生命是個人最根本利益之最高所在,而人為什麼不要命?為什麼不知「治未病」與「不病學」?而「不知則老」,「不道早已」,死了白死!

翁氏認為,治未病、不生病與實現百歲康樂,是人生首要的大課題。兩千多年來,歷代均有少數人修鍊成功,證實了黃老之學的科學性。筆者則認為,凡對養生有興趣者,均應精讀《道德經》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開篇就說:「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意為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活到一百歲,而動作不顯衰老;然而現在的人,年才五十,動作卻衰老了。這是因為時代不同呢?還是人們違反了養生之道呢?回答說:古代人懂得養生之道,他們注意調養精氣神之法,加上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妄作操勞,所以形神俱健並達到百歲之年。現在的人把酒當作飲料來用,醉后又狂行房事,竭盡精氣;加上因貪、怒等過度損耗而不知保養精氣神,作息又無規律等違背養生之道的行為,因此剛到五十就衰老了。「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即其德完備,又全面掌握了養生之道,才能不受病邪的危害)。說了半天,怎樣才能不病呢?

《黃帝內經》無私地披露了24字真言,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前面已經提到過。再就是,經絡「不可不通」。因為經絡「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而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喜歡「痛」的人,天底下大概找不到。再者,華佗的8字真言應記牢:「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前後相加,共為48個字,這就是「不病學」的精髓與核心。也是翁氏十幾年來研讀與修鍊后才驚奇發現的結晶。他說,不弄通這48個字,必然「不知則老」,「不道早已」,即早衰、病痛、早死。

前面的48個字與後面的8個字相加,就是翁氏總結出的56字「不病學」真言。如能按56字真言去做,「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六十四章,即慎始慎終,就不會出錯,就能成功)。翁氏認為,即便是治已病包括重病惡證,除遵精通中醫之道的醫囑外,也要從56字真言入手,爭取早日康復,為自覺爭取百歲康樂打好基礎並創造條件。

此外,還要注意消除「精神內傷」,由於「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故不消除精神內傷,就會喪失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動權,「我命在我不在天」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請注意「精神內傷」與「精神內守」只有一字之別,生死卻由此而定。人之所有,無非身內的氣與血。故形病則神病,神病亦形病,然治病在形神之間貴在治神,治神則在於調理氣血。這一點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道理都是一樣的。養生外知所避(避風、寒、濕三害及環境污染),內得其守,志閑少欲,則心安不懼;內外安和,則氣血順暢;道合德全,豈有生病之理乎?再者,身心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不能害也!

所以,養生之道,至簡至易,乃閉目養神,無思無意,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哪怕僅僅一刻鐘,讓自己「復歸於嬰兒」。如果時間更長些,則能「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鬼谷子·陰符》)。

千萬別小看「閉目養神」,除了健身養腦,到了一定境界會自然出現「一團紅光」、「一輪明月」。正如《黃帝內經》云:「法則天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悟道篇》亦云:「產個明珠似月圓」。而張三丰《答永樂皇帝》詩中的「道充德盛」就是「金丹」也。

1999年4月23日的《環球時報》報道:美國科學家在研究「長生不老」,辦法是用「再生醫藥」,即用「能輕鬆修復或換掉器官」的醫療科技,聲稱「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理直氣壯地說,人是可以長生不老的」。不過,要在一百年以後。翁氏看了這則報道后問道:難道科技能代替心藥嗎?須知,「心病要用心藥醫」。而那些科學家只知有「身」不知有「心」,不知心身相連相合,境界遠遠落在黃老之學的後面,卻洋洋得意,不知「不道早已」,不知天外有天。而「道」與「德」是決定長生或早死的內因,西方科技醫藥往往著眼於標與治標,輕視本與治本,這又怎能使人長生不老?恐怕連百歲康樂也達不到。即便換掉某器官(況且還有器官排異性),已是病魔纏身了,談何康樂?

學會「治未病」,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弄通老子的「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道德經》三十三章)。只有看清自己后的明白,戰勝自己后的堅強,持之以恆的志氣,才能「治未病」。而身患重病惡症者,則要在亡羊補牢,絕處逢生的情況下,背水一戰,以求死裡逃生。「大道兩邊是苦海,冤魂死鬼骨沉埋」。走大道還是赴苦海,全在自己作出明智的選擇。而「愚者察異」,則只看別人的早衰有別,疾病百樣,死亡不同,甚至抬出所謂聖賢「七十三、八十四」之說,作為「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如此等等,只能是「不知則老」,「不道早已」,於養生何益?難怪古人有云:「堪嘆玉堂諸學士,文章錦繡葬荒丘」(《指玄篇》)。

翁氏認為,由於人們對「不病」的誤解,所以不理解老子的「聖人不病,以其病盡,是以不病」(《道德經》七十一章)。而許多註譯者卻把「病」理解為缺點與錯誤等,其實老子講得就是大白話,「聖人不病」乃是指不生病,因而才能「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筆者註:根與柢,元氣也。樹根深而不可撥,人以精全為根深;花根固則堅實,人以氣全為固柢。長生是活得長,能享盡天年;久視是看得久,連續內視為久視。《性命圭旨》曰:「欲得長生,先須久視」。老子的養生觀為,人人養生,個個健康;社會安定,國家太平。可惜理解的人很少,實行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所謂「復歸於嬰兒」,乃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同上16章)。即閉目養神,暫停思維,漸漸進入「靜」的狀態,「心頭無一事」(呂洞賓)。在無念之中,才會「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同上,21章)。

人人都經歷過嬰兒階段,都不自覺地做過聖人;而重做嬰兒與聖人,則可體驗「和之至」與「精之至」的強大生命力,親自驗證其真實性與科學性。否則,就難免要「不知則老」,「不道早已」。試問,世上哪門科學有如此經受過兩千多年來正反兩方面實踐檢驗的例子?因此說,不能「復歸於嬰兒」,就休想弄懂大半部《道德經》,對「道」就沒有發言權。

西方生物學家推算人類的自然壽命約為150年。然而,人類進化之後大腦的虛靜功能卻廢退了。常識告訴我們,人類進化到具有對語言文字產生反應的大腦皮層功能系統即第二信號系統,才人猿相揖別,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這種進化是人類之福。但,老子說的好:「福兮禍之所伏」(同上,58章)。人類大腦與動物一樣的虛靜功能,在「用進廢退」規律的長期作用下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人類的虛靜功能因「大偽」而廢退(2005年11月28日的《齊魯晚報》載文指出:地震權威還趕不上一隻貓。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發生5.7級地震,震前依靠科學儀器的地震權威並沒有發出什麼警告,倒是有的貓、狗先知先覺,狂叫一宿提醒人類;震前兩小時雞群亂飛,豬則瘋也似地用頭撞圍欄,這說明處於虛靜狀態的動物,比自命不凡的人類更具靈性),另一種廢退,則是喪失了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功能,易受「虛風之賊」所害,導致了早衰病痛與早死。而動物與嬰兒的腦子,其虛靜功能是自然的,「畜生倒有千年壽,為人反不悟長生」(張三丰)。人和動物閉目養神是一種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精神,保護身體,增強生命力,是人生的一種享受。而且這是人人不學也會的一種遺傳本能,這也是老子所謂的「大道自然」的一種體現。

你不妨在看完本文後,立刻端坐於凳椅,閉眼合目,看看能否做到「心頭無一事」?哪怕是一刻鐘。如做不到,則證實自己大腦的虛靜功能廢退了,那就要慢慢地去恢復這種彌足珍貴的虛靜功能——即「復歸於嬰兒」(2005年11月25日的路透社報道,美國科學家證明,參加體育鍛煉儘管有諸多益處,但難防大腦衰退。而這恰恰說明了「閉目養神」比單純的肢體運動更有助於增智開慧)。翁氏認為,六祖慧能的「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及「盡同虛空」,使其在清凈的基礎上「見性成佛」。而「心不住法」即 「恬淡虛無」;「道即流通」乃「真氣從之」也即真氣運行;「盡同虛空」亦「能如嬰兒」也。

另外慧能的「清凈法身佛」,即清凈自性,清除社會邪氣對自己的毒害,要在修鍊的過程中,逐步拋棄惡毒心,嫉妒心、不善心、邪見心、輕人心、謅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與貢高心(自高自大心)等及一切不善之行。這才是清凈的標準與基礎。所謂「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內外明徹,不異西方」。慧能認為:「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初學入門,清凈為要,因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如此,則「復歸於嬰兒」了。如此,則如《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所云:「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意為所謂神,耳無所聞,是無聲也,無聲則覺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矣。口不能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雖無法表達,卻眾人俱視而我獨見矣。適若昏,是無象也。雖說無象,覺昭然獨明,似風吹雲霧而見青天矣。故無聲無言無象,而獨悟獨見獨明才可說是神。筆者以為,這一段話,用《黃帝內經》之言,可說是「妙乎哉論也」,值得反覆玩味,弄懂弄通。

在翁氏看來,慧能仍有其局限性,他68歲以「年邁風疾」而逝,就是例證。當然,佛教不講年壽長短。慧能肉身不腐亦是一奇。由此可見,光有內因還不夠,還須注重外因,因為虛邪賊風也可置人於死地,沒有細菌等病原體的寒氣會凍死人,會使人早衰病死,所謂「路有凍死骨」。風、寒、濕能使石頭風化,血肉之軀又豈能抗?至少不可能長期對抗。而某種癌症正是由「寒邪客於經絡之中」轉化而致的,心腦血管病之猝死,亦常為虛風之賊所害。可見,養生應將防除「虛風之賊」當作一生的大事,同時還應「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還應注重疏通經絡)。這是不病學的「道」。這也是消除或避免情志活動失常而傷內的「道」。否則,「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早衰病痛,「不道早已」。也許閉目養神法過於簡單,反而使人們輕視它。老子說的好:「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同上,53章)。意為如果我確實有一點兒認識,就是要走大道,故怕誤入歧途;大道本來是很平坦的,可有人偏偏喜歡走所謂的捷徑。「萬事無如煉已難,仙凡從此隔雲端」(呂洞賓)。用翁氏的話來說,則是「前賢早把大路開,人若不知總是呆」。也有不呆的。

199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昌先生,對翁氏倡導的「不病學」很是讚賞,他說:「這些見解為數千年來的大量實踐所證實,確是當前氣功事業發展應當採取的戰略措施。我在驚喜之餘特向《中國氣功科學》和第二屆中國氣功高級研討會推薦此文」。筆者在此,卻要向廣大海內外讀者推薦這一簡單易行的「不病之法」(翁氏認為,氣功界各種「以一念代萬念」的思維操作,雖然有一定效果,但都有其局限性,都違背了老子的「無為」學,都屬於「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所以氣功界長生者並不多)。

張三丰說:「坐下閉目存神,使心靜息調,即是煉精化氣之功也」;「無念時何用功夫,無想處本體如如,如如才是娘生路」。佛家也同樣重視無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老子,至少在「百有六十餘歲」撰著《道德經》,他著書五千言后便隱居了,「莫知其所終」。古來凡遵守黃老之學者,均達到150歲甚至更長,如呂洞賓、張三丰及近代的李慶遠等。莊子雖與老子齊名,號稱「老莊」,然其修鍊境界比老子差得太遠,所以只活到83歲。現如今,城鄉到處有雜音干擾清修。化解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雙手「握固」,即以四指握住大拇指成拳,嬰兒在母胎就是這種姿態,男是左手,女是右手。如此,可保護大腦與內臟不受影響。切記!